廢墟的存在,是土地的記憶,也是土地的歷史
老街的存在,是台灣的記憶,也是台灣的歷史
~摘自「台灣的老街」~
前天在公司閱覽室看報紙,無意中看到中時副刊一整篇幅關於西螺老街的報導。
自己的故鄉成了重點保護的文化遺產,與有榮焉,興奮之餘,只覺悵然若失。
小時候每天騎四輪單車呼嘯而過的街角,一連串熟悉的店名街名以及老當益壯的西螺大橋,就這麼忽地躍然紙上,伴隨而來的卻是一幕幕隨歲月流失的童年片段,和逝去親人的身影,讓我有點措手不及。
一直叮囑自己不可以再在眾目睽睽下掉淚, 當「中山路水利會旁的詹家大宅」一句映入眼簾時,眼淚還是不爭氣地奪眶而出。
世人眼中的「詹家大宅」,是我二伯公(外公的二哥)的家。
每天下午,阿公總會牽著我散步到伯公家,大人們在廳裡泡茶下圍棋,我則在花園裡捉蚯蚓、餵金魚、逗逗伯公養的蠶寶寶。
好景不常,二十五年前,伯公過世後,老房子旋即成為沒人要的棄嬰,因著一些莫須有的原因,閒置到今天。幾件值錢的紅木家具、老爺鐘、太師椅全被小偷洗劫一空,連厚重的門板都被搬走,花園荒蕪雜草叢生。
阿公失去最親的二哥,又因先天類風濕性關節炎復發,從此一病不起,終於在八年前撒手人寰。
當年風光一時的大宅院,如今形同廢墟。
記憶中種滿桑樹的後花園,一缸缸養著荷葉與金魚的陶製甕子,嬤婆(伯公的妻子)親手做的桑椹果醬的香甜氣味,即使現在坐在這兒打字,依然無法克制的淚流滿面。
小鎮的繁榮沒落、歷史的教訓、家族的興衰,老房子陪著人們一一走過。
關於「詹家大宅」的報導,這已不是第一次了。兩年前中國時報也曾用一整版的篇幅,以Art Deco裝飾派建築風的角度,深度剖析這棟百年老厝的整體架構及設計風格。
從呱呱墜地到上小學的前一年,其實只過了短短五年在地西螺人的生活,但這生命源頭的前五年,卻是我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刻。
夏天到西螺大橋下的西瓜田偷摘西瓜、在濁水溪的淺灘上玩水,龍眼樹上的知了、來去匆匆的西北雨,這些褪色的影像和模糊的聲音拼湊成的兒時回憶,也將是我後半輩子最綿長的思念。
西螺七崁、日據時代、八年抗戰、二二八事件... 這些陳年往事,我也是從小一點一滴從老人家那兒聽來的,先讓我清理一下長滿蜘蛛網的腦袋瓜,有空再慢慢說給大家聽吧。
至於小鎮的種種風情,就請你自己來細細品味。
請你的朋友一起來,小鎮來作客 ^^
舊作,寫於 2003-3-24 台北家中
舊照片,攝於民國 30 年的老厝,外公外婆的婚禮
《延伸閱讀》
★ 台灣的老街 作者:黃沼元 出版社:遠足文化
★ 2003.03.22 中國時報◎記者謝禮仲
【好玩的】品味西螺 小鎮來作客
【好玩的】1. 延平老街建築 精彩紛呈
【好玩的】2. 書院文風鼎盛 西螺七嵌虎虎生風
【好吃的】西螺米、醬油 口碑讚
- Mar 24 Mon 2003 00:02
小鎮故事多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