離開學校十年,沒想到,再回去上課,學的竟然是 Chinese Grammer (漢語語法)!
Grammer 這個字,用在其他語言,是指「文法」。但中文是「語言」與「文字」分離的系統,「聽說」與「讀寫」是可以完全分開的。「聽說」遠較「讀寫」來得重要,所以我們學的是「語法」,而不是「文法」。
中文系統的奧妙是,不管你說的是哪一種漢語 (華語、台語、粵語、客家話... ),都可以使用相同的漢字表示,只不過,每一種漢語都有自己的語法,互不相通。
偏偏「語法」是母語者最弱的一個環節,因為我們天生就會說,自然而然就會說,根本不需要學「語法」,學校裡也沒有教,頂多在作文或造句的時候,老師告訴你「不通順」,要修改,但為什麼不通順?為什麼要修改?老師並沒有告訴你原因。
會想去上課,學習怎麼有系統的教華語,是因為今年年初,大頭媽媽和大頭姊姊要求我教她們一些簡單的中文會話,來台灣時可以賣弄一下。我卻發現,她們問的很多問題,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回答。
舉例來說,大頭媽媽和大頭姊姊曾經這樣對話:
A: 你好嗎?太太鍾。
B: 你好!先生鍾。
好像不太對?錯在哪裡?為什麼錯呢?這些都必須好好解釋。
一方面,不是直接翻譯這麼簡單,例如:「太太鍾」和「先生鍾」,這是最常見的錯誤,外國人不知道中國人的姓一定要放在最前面,而且中文的稱謂是主題,一定要放在句子的最前面,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:鍾太太,你好。
另一方面,母語者可以從虛詞和介係詞 (例如:嗎、了、著... 等等) 抓到這句話的「語意」,但外國人不行,必須給她們一套合乎邏輯的公式,讓她們套用或拆解,比如說,「你好嗎」和「你好」的語意不太一樣,情境也不一樣。
再舉一個例子,你有沒有想過,為什麼:
好好先生 --> 發音是「豪好」先生
蠢蠢欲動 --> 發音是「純蠢」欲動
隱隱作痛 --> 發音是「銀隱」作痛
我們唸書的時候,從來沒學過「三聲變調」,但我們自然而然就會這麼說,是吧?
對老外而言,最痛苦的還有斷字斷詞的問題,比如說:
這是一本書
這句話看在老外的眼裡是:
thisisabook
很有趣吧?是不是從來沒想過呢?我們母語者認為理所當然的事,在老外看來,根本是一種超能力 ^^
目前上了四堂課,每堂課都很精彩,對中文系或外文系的人來說,這或許沒什麼,但對我們這些門外漢來說,卻非常有趣,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....
這次就先報告到這裡,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學習心得 ^^
- Mar 04 Tue 2008 09:53
【生活】漢語語法的奧妙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